汇得文网 > 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并与人分享是一种有益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拓展视野和思路,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怎样写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这里提供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分享,供大家参考。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1

作家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梦想可追,是幸福的,因为心会跟着梦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难,也是沿途最亮丽的风景。

妈妈常会陪着我看电影,她说:“你总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从小,梦想就是个遥远的名字,就像太空与星际间的距离一样。昨晚,在泪花与抽搐声中,我第一次感觉到梦想原来可以这么真实,这么有力度。房间里妈妈眼含热泪地看着电影《百鸟朝凤》,连中途的广告也不缺席,唯恐错过了那些逐梦的细节。故事很简单,但逐梦的细节却感人肺腑。

故事围绕唢呐展开,吴天明为了父亲未完成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去拜师学艺,并凭着德行和刻苦,接过了焦三爷的衣钵。焦三爷的祖祖辈辈都是吹唢呐的高手,是一群能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为了将吹唢呐的梦想延续下去,焦三爷呕心沥血。当游家班的人纷纷去省城打工时,他怒火中烧,帮天明四处寻回弟子;在村长葬礼上,他带病为天明撑场子,并在吹《百鸟朝凤》时,吐血倒地,起身后,又劲头十足地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卖了自家的牛,让天明去置办新的唢呐等乐器;临死时,申遗的县领导来访。焦三爷用一生在坚持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幸的是,唢呐的梦想还在,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爷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鸟朝凤》,唢呐声声,响彻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着。

妈妈看后,感慨了许久。她说,江西的两位舅公公也是吹唢呐的,不过他们纯属于喜爱,为了这梦想,他们在家里不断地练习,练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请他们去吹喜宴和白事。后来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唢呐的梦想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现在,两位舅公公又开始玩起唢呐来了,妈妈说,家乡搞新农村建设,组织了一支乡村乐队,让舅公公的唢呐在各乡镇间巡回演出……此时,我仿佛听见了梦想拨节的声响。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细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朋友,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2

当唢呐声响起的时候,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开始了......

父亲强迫不愿当唢呐匠的天鸣拜师焦三爷,而焦三爷也因一滴泪收下了天赋不足的小子天鸣当学徒。在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对他的怨恨变成深深的依恋时,

唢呐便在天鸣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父亲的期望也是传承的开始。

在天鸣和蓝玉的比较下,师傅放弃了聪敏活泼的蓝玉,而选择诚实稳重的天鸣。在望着蓝玉倔强离去时的背影,天鸣发现自己成为习得“百鸟朝凤”唯一的接班人,传承唢呐的重担就落在了自己的肩上,这是长大的责任也是传承的继续。

“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当师兄弟因时代的变化和生活的艰辛而放弃唢呐时,天鸣却坚持对师傅的誓言保持着对唢呐的执着。在师傅的墓前,他高声的吹着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为师傅送行,在云雾中他又看到师傅严肃的面孔和放心离去的背影,这是他技精而通灵的表现也是传承有序的肯定。

伴随着百鸟朝凤的唢呐声和师傅渐行渐远的背影,故事结束了,却给人无限的思考。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我看到了焦三爷技艺的高超以及对传承唢呐的执着,看到了天鸣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初衷的坚持。天鸣高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这是他坚持不放弃的必然结果,也是努力有了回报后的喜悦,也是天鸣成为“百鸟朝凤”接班人的映照。焦三爷高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对“中国不能没有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我们血液传承的一种品质。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如焦三爷所言:“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像天鸣一样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加勒股份正是秉承着“不造假,不作恶”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与进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持之以恒的工匠传承,深入骨头缝里的工艺制造,加勒正绽放着迷人的芬芳。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3

“凤凰已逝,但百鸟皆鸣”,凝重厚实的影视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让这部《百鸟朝凤》—大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呈现了经典。

这部影片整体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思和回味,影片开始像儿童音乐励志题材那样,影片以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著名男演员陶泽如饰演)为线索,表面看起来严肃古板,一身傲气,实则是一位热血、善良、重情重义的老人,在挑选唢呐徒弟的过程中,尽显其苛刻,从父亲带着磕头拜师,到焦师傅的一身傲骨,并不待见,再到用麦秆吸水练功,哪怕是风吹雨打,并不间歇,以及我们看到天机智聪明的师弟蓝玉登场,不难看出,游天鸣学艺是如此之艰难,然而,焦师傅并没有选择更有天赋的徒弟蓝玉,却选择了重感情的游天鸣,这种选择,让我在此时就感受到了唢呐艺人对信念的一种坚守,也流露出对人、对事物、甚至对情感的一种坚守的倾向,却在刚刚继承了师傅衣钵,以为从此可以飞黄腾达时,却出现了西洋乐队击败唢呐,经济诱惑,西方思潮,蠢蠢欲动的不安的心,让人不得不去沉思,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从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来看,聚焦了乡土音乐人的兴衰,但我们又看到小孩吸水时的搞笑场景,乐队不得不东奔西走的窘迫处境,再听到耳边响起生猛的粗口,看到在存亡危机之时,为了捍卫民族文化瑰宝的尊严,而扬起拳头进行抵御的群殴,这些镜头,让我感到有冷幽默。再听到高亢的、有力的、穿透力超强的民俗唢呐配乐,仿佛是调好叙事的节奏,镜头在剪辑中完全看不到拖泥带水,我们很快就沉浸其中,编导对人生、对时代、对社会思潮变革的深刻感悟,执拗的傲骨精神,用艺术的内涵和文化的深度,来打造这部作品,一代匠人的独具匠心,着实是一部经典的言志力作。当然,我们看到的有对中国传统古老艺术的感怀,也有无奈,无奈于时代的变迁,不管是文化的变迁,还是社会动向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在人们心中、生活中的变迁,实则在向我们启示人生,在人生的每段路途中、每次选择中,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每个人的坚守是什么?问问自己的内心,坚守在哪里?

我感动,为这部《百鸟朝凤》,我期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虔诚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动,用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去捍卫我们的心灵。有一句影评写的特别好:电影最后《百鸟朝凤》敬送的不只是师傅,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非常感谢加勒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情”,父子情、师徒情、兄弟情,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匠”,我想到了加勒的企业文化,不造假,不作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情感的归依,心灵的寄托,当我们忠诚于我们的坚守,忠实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内心已经被自己感化了,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致高点,还有什么追求胜似于此呢?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4

《百鸟朝凤》5月6日上映,在13号之前应该始终是高口碑低排片的状态,上映7天的总票房360万,与同期《美国队长》的8亿票房相差甚远。5月12日晚,63岁的方励先生双膝跪地求网友在微博、朋友圈上推荐《百鸟朝凤》;求电影院线的经理增加拍片量,证明他们是有情怀的、爱电影的!此举有人点赞,有人抛砖。

方先生以下跪的方式推荐一部他认可的电影,我们愿意相信他的真性情。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市场逻辑,观众不喜欢,也不应该有什么人心浮躁,情怀单薄之类睥睨天下的话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很不爽。

市场不那么喜欢《百鸟朝凤》并不等于大多数人讨厌艺术片,《百鸟朝凤》票房不好也不等于对吴天明导演的否定,他的《人生》观影超过两亿;他的《老井》是中国第一部获得A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作品;他的《变脸》获得近50个国际电影节大奖……这些殊荣都不是岁月的小溪可以带走的,偷换概念往往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百鸟朝凤》是唢呐匠人的最高追求,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人品的考验。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会有多少只唢呐被搁浅,我们不知道,但又会有多少人追忆过去,死守着承诺?生活的艰辛让不少唢呐人换了行当,但凡可以为生,游天鸣的师兄们也不会换了行当。喜欢这部电影对渐远艺术追忆的&39;主题,但感觉它不细腻,削弱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说下雨天焦三爷和他夫人找吸水练气的天鸣,焦三爷把蓑衣、斗笠披在天鸣身上,很感人的画面却少点动人的情绪。还有电影的某些部分画面略粗糙,剪辑好像也不那么流畅,如天鸣第一次独立吹唢呐挣钱后看望焦三爷,三爷喝醉酒后的画面很模糊,我说的模糊不是从三爷的视野,而是从旁观者的视野,可能他转的快了,让人晕,但还是心里还是觉得画面质量不高。还有就是语言,除了焦夫人的话有点陕西方言的味道,其他演员普通话太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这样的普通话和对话内容违和感太强。

如果艺术片想保持自己的独立,就做好自己吧!如果还想得到市场的认可,不妨多了解一下观众,或许他们没有某些人眼中那么功利。

关于下跪,我想说,如果电影人跪着,那么电影如何在观众心中站立!

关于艺术片,我想说,既然选择了一条人际稀少的路,那就别抱怨地走下去,别~~~

希望喜欢一部电影只是因为喜欢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5

由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推开西北的重重山水,伴着黄土地上的一声叹息,带我们走进了唢呐技艺由兴至衰的历史轨迹,也品味了新文化冲击下“传统匠人”的文化情怀。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艺术,本在农村广为盛行。但随着西洋乐器的渗透,这种传统的唢呐技艺正在消失。正如影片中唢呐班被西洋乐队冲击的七零八落一般,许多传统匠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冲击下,面临由兴至衰渐渐消无的困境。这些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文化技艺,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之根的延续,需要被保护,被传承,被复兴。而在这条并不好走的文化寻根之路上,有焦三爷,有吴天明,有你,也有我,共同用唢呐声声浸润中华文化之根。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信仰支撑。片中焦三爷说,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尽管愤愤和不满,但仍含着血吹奏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支百鸟朝凤。那些愤懑终化为一声叹息,留下世代相承的信仰绘成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若是没有这些老一辈对艺术的无私奉献,对规矩的坚持把控,对文化的爱惜传承,那一首百鸟朝凤终将成为历史中的老照片。时代向前,精神不倦。新一代的技艺传承者们也要像老一辈艺术家一般守着信仰,专于一事,将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创新守卫。师兄弟们的远走他乡,游家班的难以为继也是现实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民俗文化本就生于土地长于山水之间,土地在变迁,文化发展自然也要随之向前。和从前的锣鼓一响,脚板就痒不同,现在的受众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欣赏眼光也随之改变。与其故步自封,不如锐意创新。正如小提琴至于梁祝一般,优秀的艺术一定是敢于创新且契合环境的。这就需要坚守者们在复兴之路上多一些对当前时代的琢磨思考,用创新精神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担当护航。电影上映期间正逢《美队3》上映,尴尬的排片数量让《百鸟朝凤》票房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商业电影环境下,商家为了规避风险的“习以为常”。有人如此评论:“你还有无数机会看到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老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

是啊,优秀文化和老一辈人艺术家的心血若是就此淹没在冰冷的商业运作之下,让民族因利益驱使丢掉了文化的根未免得不偿失。所以要守住优秀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还需要少一些利益的计较多一些对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6

焦师傅的灵魂转身沿着山间小路走远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影片将要结束了。唢呐的声音还在空中飘荡,片尾曲却已经响了起来

接班人徒弟头回出师回来,与师傅把酒谈心。焦师傅兴起之处,演奏了一首轻快的曲子,昏昏沉沉地说了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所谓唢呐与人合二为一,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唢呐已不仅仅是一枚乐器,它早已深入骨髓,与人的精气神渗透在一起。至此,人通过唢呐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正如电影中演奏的高潮百鸟朝凤一样,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它带领人们回到过去,去找寻一种可能早已淹没在时光尘嚣之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于远古,它叫做根性。

焦师傅也算是一个眼光毒辣的老师傅了,他一早就看出小徒弟蓝玉的天资聪颖,所以当他目睹小小年纪的蓝玉吹气顶羽毛,一口气喝光瓜瓢里的水,发力吐水扑倒了一米开外的木板时,他没有像天鸣一样惊叹一声,而是转身走入正堂,轻轻地丢出一句:留下来试试吧。没有对这种天赋异禀的徒弟格外照顾,这也是聪明师傅的厉害之处。就算自己的老徒弟看到了蓝玉的精彩表演之后,大加赞叹,焦师傅最后还是决定选了天鸣为最终的焦家班班主的接班人。因为与唢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三爷深知唢呐精髓传人的必备素养。人品与艺品,一样都不可缺。后面因为时代新潮的涌入,由国外传入的洋乐队渐渐取代当地唢呐匠的局面之时,几乎只有天鸣一人还坚持着不能丢掉唢呐这门绝活,他一直兜着师傅的训言不能让焦家班的唢呐消失。

后来,文化局局长带来了一个消息,希望天鸣带领着游家班成员再次演奏百鸟朝凤,为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资料准备。

我坐在屏幕前面一直等待着他们能重聚一起,录好音频。可是随着天鸣陆续找到之前的成员,看到他们的现状。二师兄有了工伤,被电锯锯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因长期在石棉瓦厂工作,时不时会咳嗽不止。看到这些时,天鸣内心知道,之前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游家班,是再也回不去了。

西安街头,蓝玉,天鸣和他妹妹一起走在修复的城墙上。蓝玉提到,他想自己组建一个古建筑修复队。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位唢呐艺人的演奏声。几位女子路过,给唢呐艺人面前的碗里丢了些许零钱。天鸣一行人望着发呆,镜头拉远

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没有人能预见以后的以后,一切有关老的东西,老地方,老物件,老技艺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有些满怀深情的期盼总还是挥散不去的。比如最近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离不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与节气相关的诗词,风景与物件。

回归电影本身,故事的最后,只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焦师傅的背影,和漫天飞舞的唢呐乐声。我想,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或许应该是沉默不语的,因为有种情绪会堵在心间。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在平静的人群中激起强烈的心波,而无法马上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它大概可以列为优秀电影之列了。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7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唢呐匠”师徒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在新老两代间传承与接棒这份担当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这门手艺在时代变革中的落没困境。

电影中突出展示中华文明中唢呐的传承,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每一只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抢出唢呐,不仅仅是手艺人的工具更是他们的生命。

片中对焦三爷在一次酒后尽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长追悼会上喇叭口流出的鲜血等细节刻画的诸多段落里,都演绎了时光的流逝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从尊敬崇尚到轻视鄙夷的转变。

早期焦三爷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鸟朝凤更是难得一听。到后来,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鸣接过焦老爷子的衣钵,游家班被洋乐器取代,越来越不被人尊重,最终使得团队离散,唢呐在时代变革中消亡。对比焦老爷子他用言行和生命来维护和传承唢呐这门匠活,无不扼腕叹息。

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虽然这种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传统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

百鸟朝凤,用唢呐的形式来展示各种鸟儿的叫声,是多么美妙的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如此精湛的技艺逐渐失传。当下流行的钢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渐取代了中华传统的乐器唢呐、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传统受害的最真实体现。这样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现实社会中频繁的上演。

深究其为什么?屈辱的中华近代史让我们失去了宏伟的建筑、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大量文化艺术瑰宝,但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也让我们失去了中华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让我们中华文明再放光芒,电影也给了答案。尊重传统技艺者,让他们不断得到社会的正反馈,让从事艺术的匠人得到足够的价值体现。

如今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挺进的阶段,那些优秀的传统艺术结晶,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断了根,那怎能抵抗外来肆虐的风暴!希望这种“吹到骨头缝里的唢呐声”能唤起我们对精湛技艺的不断追求。

4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