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作文大全 >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

时间: 新华 作文大全

好的作文应该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偏激或主观。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1

当香味袅袅升起,灶火渐息,用那雪白的糯头粉包裹的汤圆甜滋滋地钻进我的鼻里。又是一年冬至到来。

南方的冬至没有雪花伴舞,但也异常温馨。我早早被厨房瓢盆轻撞的乐声吸收起来。妈妈正在厨房里煮着汤圆。我凑近看,手也痒痒起来。“妈,让我来,你先去休息吧。”我轻轻地接过妈妈手里的勺子。“你会吗?”妈妈有些迟疑,“相信我吧。尝试才能熟练啊。”妈妈点点头。

我皱着眉,盯着眼前一摊东西。我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汤圆,包装还带着一滴滴水珠。“是先烧水吧。”我往锅里倒水。不一会儿。那水咕噜咕噜地响起来,把我吓了一跳。我急急忙忙拆开汤圆的包装,那一丝丝凉意瞬间钻了出来。我抓起一颗汤书圆,却被上面小小的冰晶冻到手指一放。“呼。”我倒吸一口气,弯腰拾起它。妈妈听到了声响,问:“怎么了,用我来吗?”“别,我可以。“我连忙制止。

捡起那颗顽皮的小汤圆,我也适应这丝冰凉。那水还在冒着泡,我把汤圆一个个放进去。它们接连跳入水中,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本在寒冷中沉睡的他们,一下子都泡起了温泉。我满意地盖上锅盖,静静等待它们。

不一会儿,锅里的汤圆像充了气一样,慢慢上浮,在水中翻游滚动。它们的外皮不再是冰渣,那细腻的表皮在雾气中显得光滑柔软,泛着闪闪的光,让人心生怜惜。我急不可待地打开锅盖,一股白气猛得涌出来。等它散去,我又凑近它们。每一颗汤圆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地躺在水面上。他们的表面变得半透明,馅料的颜色也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勾起我的食欲。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暗暗欢喜。

可这样还不够。为了让它更加完美。我又往里面加了几块切好的姜薯。姜薯和汤圆在水里畅快地游着,散发出香气,洋溢着整个厨房。我用勺子翻动着,期待快点煮好。最后我撒了些白糖,等待汤圆的最终成果。

那一锅的汤圆咕嘟咕嘟,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我拿出几个碗,用勺子分别舀出。那汤圆滑溜溜地滑进碗里,富有弹性。我早已等不及,用勺子舀了一勺汤尝鲜。那汤暖乎乎的,直通我的胃里,咬下一口汤圆,馅料流出来,表皮富有嚼劲,杂着汤,在口中满是香甜。我招呼妈妈来尝。“呀,真棒!”妈妈一脸微笑地看着我,我的心比汤圆还甜。

汤圆固然香甜,而冬至就是这香甜最真挚的表达方式。一碗热汤圆,足以道尽千情万感。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2

清晨六点,寒风带着令人为之一颤的阴冷钻进领口、袖口,但这并未阻止人们出行的脚步。在巷口,伴着熹微的阳光,一个阿姨正帮一位老人围紧围巾、拉紧手套,搀扶着她走向菜市场。

今天是冬至,一个分外忙碌的日子,每家每户按照习俗都要做时来运转——这是个繁琐复杂的“大工程”。买回新鲜的地瓜后,要洗净、削皮放入锅内煮烂,在其冷却之后加入地瓜粉放在石臼内捶打。时来运转的馅料一般有虾仁、包菜、肉丁、萝卜块和紫菜等各种材料,紫菜可以吸收馅料里的水分,防止时来运转蒸煮时因水分过多而破裂。把这些材料放入锅中爆炒,直到它们完全入味,再倒进篮子中将水份沥干备用,最后把馅包入皮中,时来运转才大功告成。

奶奶是家中包时来运转的主力,每年的这个时候她都是家里最忙的人。今年不同,她有了许多帮手,而不是独自忙碌。妈妈是奶奶后援军团的一名大将。我还没起床时就听见妈妈陪着奶奶去买菜下楼时轻轻的“咚咚”声,虽扰人却悦耳。包时来运转时家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连平时最不爱做家务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帮奶奶在石臼里捶打地瓜和地瓜粉,等它们完全融合且有劲道的时候,时来运转的皮就完工了。我帮奶奶捏时来运转的皮,奶奶说得先取出一小块做好的皮放入手中搓成圆球,再捏成边缘薄底部稍厚的碗状,这样包馅时不会破掉而且口感更好。妈妈帮着奶奶包馅,在皮中放入适量馅料,再用手轻轻往中间按,从边沿慢慢捏紧封口,避免破裂。家中的表弟表妹也来帮忙,有的择菜,有的捏皮,全家人都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干活,奶奶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蒸了十分钟之后,热腾腾的时来运转出锅了。大家围成一桌热热闹闹地享用着一家人一个早上的劳动成果,品尝真正的家的味道,景象一片其乐融融。

费心费力了一个上午,奶奶早已筋疲力尽。妈妈主动帮奶奶洗了碗,爸爸把厨房扫的干干净净,小孩子们簇拥着围在奶奶的身边,你帮她捶捶背,我替她捏捏肩,奶奶笑的很开心、很满足。

家人的帮助使奶奶的冬至不再那样紧张、忙碌,一块压迫已久的巨大的心头石在奶奶的心中骤然消失,使她拥有更为开阔的空地来安放家人的爱,也更有力的去爱家人。在炽热的爱的鼓动之下,去推翻心中的那块巨石吧,不论你的心变得多么坚硬、多么冰冷,在它的背后,仍有温暖可寻。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3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春节联欢晚会好像昨天才播放着,冬至一眨眼就又来到了。香甜好吃的汤圆直在我眼前晃,搅得我连上课都快不专心了。

往年的汤圆都是奶奶做的,她是几十年的汤圆老师傅了,做的汤圆那叫一个好吃,我是吃了一碗还想一碗,最后连装汤圆的碗都得舔一舔。今年我们家搬到漳州来,妈妈说我们要自已学着做,味道如何,我倒是蛮期待的。

晚饭过后,我们一家子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爸爸被派去煮姜糖水了。这是最简单的活儿了,只要在锅里装上足够的糖,加上不多的水,再加入几片姜片,用小煮开备用就大功告成了。我早早系上围裙,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妈妈把中午买回来的糯米团放到一个大盆子里。

因为有点干,一掰都散成粉了,所以她边往盆里加水边揉,那动作就跟洗衣服一样,经过一番又搓又揉,糯米团变得结实有弹性了。

接着妈妈从大糯米团上掰出一块,在手心里搓成长条状,再把米条分成一个个大拇指大的小块,放在洗干净的案板上。接下来轮到我开始动工了!我挽起袖子,把一个小米团放在手心正中位置,小心的来回揉搓,不一会儿,一个圆溜溜的汤圆就从我的手里诞生了!

好可爱的汤圆,白嫩白嫩的,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案板上!刚开始我搓得很慢,有一次竟然把汤圆弄掉到了地上,后来就越来越熟练了,甚至能同时搓两个。看来熟悉能生巧这句话说得可真是没错。不一会儿,一个大糯米团就都是被我搓完了。瞧!一个个小汤圆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案板上,跟阅兵仪式上的队伍一样整齐威武呢!

可以煮汤圆了!一个个汤圆,像跳水运动员一般跳下滚开的水中,潜了下去。没过一会儿,我就急不可待的想马上捞起来!妈妈笑着说:“汤圆浮起来才有熟!”

我只好忍忍我那急性子。终于汤圆像游到终点的运动员一样,一个个探出头,我把它们一个个捞起来放到旁边那盆满是姜香的姜糖水里。妈妈用勺子把汤圆搅动了几下,一个个白汤圆像是换上了黄衣裳,更漂亮了!

我被那股浓浓的姜香深深吸引住了,简直快“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连围裙都来不及脱就迫不及待地装了一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哎呦!my god!(我的上帝)舌头被烫到了,不停的扇动着,一副痛苦的模样。爸爸妈妈直笑我:“人家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是‘心急吃不了热汤圆’”!不过他们很快也加入狼吞虎咽的行列,一股香甜、幸福的味道溢满了我们温馨的小家。

汤圆真好吃!我爱汤圆!我爱冬至!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4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我国的位置就是在北半球上。

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所以古人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就像现在的过年。富人都喜欢过节,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冬至要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中国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冬至进补,养生益寿,既可治病,又可防病,经医学家们证实,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总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力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均为冬至进补的对象。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5

杜甫《小至》有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便是冬至了。次日之后,白昼渐长、积雪覆盖的疆域渐远。山脚下结冰的湖面、板结的泥土、城市玻璃幕墙里腾起的雾气无一不在提醒人们:静谧的初冬时光已如约而至。

冬至节气源于周秦,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秦时代,以冬至为岁首,算作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意味着下一个循环即将开始,是大吉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初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汉朝时期又称“冬节”,这天人们祭祀天神人鬼,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前后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择放晴的冬日,随车行进在路间,远处巍峨的秦岭被阳光照亮,山脉下被积雪覆盖的麦田闪着晶莹的光。融化的雪水流进瓦砾间,坠落在古刹的钟鼎上,滴滴答答地敲打着前朝的轶事,顺着屋檐、窗棂看去,到处弥漫着长安的模样。又或是从信远楼开始漫步,深吸一口湿冷的空气,将秋日的愤懑与烦躁印在雪地间。那些长在竹园餐厅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飞黄、初夏的嫩绿一道,静静掩盖于这大地间,保守着一个关于春日的秘密。走不多时,回头望去,大地间干干净净、白茫茫一片。当然,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萧瑟,那些偶尔掠过的灰雀儿,低矮的冬青,衣着鲜艳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许的活泼。

“冬至到,吃水饺。”小时候,冬至吃饺子是族里户面的大事,加上饺子本身复杂的制作工艺更道出了年幼时代对冬季最大的满足。和面,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两级的意蕴。面粉和面盆相互碰撞,并随着水、蛋清的流入慢慢变得粘稠,趋于胶着,显得弹性十足且兼具美感。选鲜嫩的韭菜和猪前腿肉作为馅料,加些许姜末和葱末,在案板上剁好、窜成团。诱人的馅儿配上薄皮,用力篡紧后丢入锅中。管不得热烫,蘸着酸辣的酱料,一口咬下去,流进嘴里的馅儿裹着一年头的酸甜苦辣。

“少小离家老大回”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事情。奔波于异乡异地,咬一口饺子,家乡那蜿蜒的小径、鸡鸣犬吠的屋舍、甚至于攀爬在桑树上的天牛,此时都随着浓郁的汤汁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冬日的肃穆由此变得温情,而对来年春日的期盼也越来越浓了。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6

昨天冬至,早上起床时和妻说要去看看父母,让她中午做几个菜。

老旧的风俗:冬大如年。又会如清明时一样,一竹蓝中放几个小碗,半碗的菜,两个酒杯,两双筷子,两碗米饭,一瓶白酒,还有那些几十亿几十亿的纸钱.......

每次要去见父母,心情都很复杂。时间都说能使一切淡去,而我却越发思念早早离开我的父母。也不知道想他们什么,只是一种丝丝绕绕的东西在心里。

那年的春天天气很冷,说是春天其实就是正月里,父亲的离去冲去了几天前还一家团圆的喜悦。

那天,送父亲去火化时,临行时我替父亲正好了帽子,又一次的看着父亲安静蜡黄的脸,那时用手抚摸父亲的脸,凉凉的,直钻心里,觉得父亲怎么一下子离我那么远那么远,远的我说什么话他都听不到。

车队到了殡仪馆,火化房内我是唯一跟进去的亲人,或许想最后送一程父亲,或许不想那一扇小门过早的关闭了我与父亲牵连,我一直跟着父亲,尽管他已不再说话,静静的躺在那里,可还是我实实在在的亲人。

一块铁板,一辆四个轮子的手推车,父亲安静的躺在上面,我已没有泪水,麻木的立在他身边默默的等。

随后一个工人过来,问我还跟进去吗?

进去吧。我说

里间一排几个炉膛,虽都关着炉门,可我知道那里就是彻底的让人抛弃肉体升到天堂的地方。房间里温度很高,却越发使人彻骨的冷。当我再一次替父亲整理好宽大的衣服后,目送父亲被送进那个膛口的一瞬间,一声沉闷的关门声一下子击碎了我,感觉就像一个冰人突然被致力一击碎成一地,无法再去拼凑自己。

那个沉闷的关门声关闭了阳世的大门,从此也就真的和父亲阴阳两隔,从此也就真的别离了养育教导我近三十春秋的父亲,一直喃喃的问自己这是不是真的?

一切来的都显得措手不及,措手不及的让我觉得父亲只是出远门了,可也知道再想见到父亲,只是幻想,如若相见也只有在梦中。

后来果真在多少个夜里,我牵着父亲的手围着他转圈,唱着父亲教给我的歌谣;爬上父亲的腿上揪他的胡子;在我生气时一下躺在地上四脚朝天乱踹撒娇,直到父亲把自己抱在怀中夸我乖。

花开花落,雪化草绿,一晃又去十几载

此生,此生我已明白,世上只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男人给了我无尽的爱,那是父亲,任何字里都无法描述那份重量,那是点滴中的深沉。我如今的记忆早已支离破碎,可一直丢不掉的就是那份远远的怀念。

今年冬至却没有去看成父母,留到春节吧,我定带着孩子前行......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7

冬至节蒸冬,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老习惯、老传统。

虽然,民间流行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但一个节日的庆贺和纪念方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在一起的,互相衬托,显得多姿多彩、丰富充实。

“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就是农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两季扬场时就会有风,而风遂人愿,把辛苦劳动打来的粮食扬得干干净净。这样,粮食早日入仓,人们才能早日歇手,也免得遭遇了坏天气而糟践了丰收的成果,谚语蕴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而“冬至不蒸冬,穷得乱哼哼”这句民谚,则提示人们冬至节不要忘记蒸冬。

蒸冬就是蒸窝头儿。虽然窝头儿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也没有什么新鲜奇怪的。但到了冬至节这一天,窝头儿就有说道了。首先,窝头儿的用料不太一样。平日一般都是用玉米面或高粱面蒸的,而冬至节这天蒸的窝头儿,家庭条件好些的,是用小米面,里面还掺着红枣泥儿。蒸出来的窝头儿黄里透红,黄亮亮、红扑扑,人见人爱,不要说吃了,看上一眼就让人咽口水。条件不济的,起码也要往玉米或者高粱面里掺上红枣泥儿。另外,平日蒸窝头儿随便什么时间。而冬至节这天,必须是早晨蒸窝头儿。

在冬至节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磨玉米面了。因为是为冬至节准备的,因此碾得烂一点、磨得细一些,特别费工夫。头一天晚上,家庭主妇就从瓦罐里倒出一些红枣,煮熟、去核,再揉成枣泥儿备用。

冬至那天,天刚刚破晓,全家人就开始忙碌了。男人去井台挑水;妇人则开始用瓷盆和面;而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则被父母命令赶快起床去打扫院落。猫和狗也爬起来,抖抖身子,走出窝口。农家的冬至节,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此时,只见主妇先往面盆里挖上大半盆玉米面,再按一定比例放进去一些高粱面或红薯面以及枣泥儿。然后用温水和面,和到软硬合适后再醒一会儿,然后将面揪成馒头般大小的胚子,接着,就像变戏法一样,主妇的十根手指快速在面胚子上捻动着,一眨眼,便捏成一个黄金塔一样的窝头儿。只见窝头儿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个窝儿,而整个窝头儿的周边薄厚均匀。这样的造型受热均匀,熟得快。在主妇捏窝头儿的同时,婆婆或小姑子开始在灶房烧锅。待窝头儿捏好后,一锅水也就烧开了。把窝头儿放入蒸笼里,先烧大火,再换小火。待窝头儿蒸熟,日头也刚好冒红儿。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整个灶房立即被热浪般的蒸汽充盈了,一股香气扑面而来。这正是:冬至蒸冬热腾腾,香气逼退刺骨风。男女老少心欢喜,日子如同红日升!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8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听奶奶讲,冬至这一天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长的夜。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又叫“大冬”“亚岁”,古人还有“冬至如小年, 吃汤圆长一岁”的说法。

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奶奶都会自己动手搓汤圆。香喷喷的芝麻馅早已备好了,雪白的糯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团,像个大而结实的棉花糖。在明亮的灯光下,奶奶开始专心致志地搓汤圆了。只见她从那个大大的米粉团上掐下米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不一会儿就搓成了比拇指粗的长条,再用刀将这长条切成一个个长短相同的小段,拿着其中的一段,在双手里 360 度地旋转着捏,慢慢地捏成了伞状。她一手托着皮,另一手舀了一小勺芝麻馅放了进去,然后一边转动手中的这个“小碗”,一边给它封口,再快地搓圆它,眨眼之间一个圆圆的汤圆就诞生了,真像个可爱的白玉球啊!

奶奶做得真熟练,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每次都惹得在一旁看着的我,饶有兴趣地去帮忙。可我每次搓出来的汤圆或大或小,有时还漏馅儿,这让我对奶奶的手艺越发佩服了。奶奶不仅搓得漂亮,而且搓得极快,我这儿好半天才搓出了一个模样差强人意的,而奶奶面前早就摆上了一整排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汤圆了,它们白白的、软软的、嫩嫩的,多惹人喜爱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肚子里的小馋虫盒蠢欲动,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嘴里。每回,奶奶都会刮下我的鼻子,乐呵呵地说:“别急,明天早上再煮给你吃。”

家乡冬天的早晨天总是亮得那么晚。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奶奶就起床了,她把准备好的汤圆一个个下到烧开的水中,煮沸以后,加一碗冷水入锅,再次将水烧滚,汤圆就起锅了。端上桌,热乎乎的,晶莹透亮,隐约可见里头的芝麻馅,一股香气也扑鼻而来。我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怕烫着了自已先轻轻地吹了几口气,然后轻经一咬,哇,那又香又甜的芝麻便涌了出来,在口中慢慢化开,充满了口腔,怎一个“美”字了得?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汤圆,说着笑着,屋子里洋溢的满是温馨……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呢?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了原来吃汤圆是在明清时期就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那时做汤圆是为了用来祭祖。现在的人们,冬至吃汤圆,应该是取汤圆“团团圆圆”之意,表达人们对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的追求吧!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9

__日早晨,我刚起床,看见妈妈买了许多葱和一些羊肉。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买这么多葱和羊肉干什么呢?”“下周一就是冬至了,妈妈上班忙,中午回家包饺子时间不够,我们今天提前过冬至吃饺子。”妈妈说。我一听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虽然我经常吃饺子,可从来没有亲手包过饺子,今天正好让我小试牛刀。

吃过早饭,妈妈、爸爸和我就开始忙起来了。妈妈调好饺子馅儿后就开始和面、擀皮。一切准备就绪,爸爸就开始包饺子了,只见他先拿起饺子皮,把它放在手掌上摊平,然后夹了一些馅儿放在上面,把饺子皮两边对齐轻轻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学着爸爸的样子包起饺子来,结果刚上“战场”就败下阵来。我把我包好的饺子和爸爸包的饺子一对比,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呀!爸爸包的饺子饱满、结实、整齐,像一个个小元宝;而我包的饺子奇形怪状,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近似三角形,甚至有的因为塞的馅儿太多,把饺子皮都撑破了……我只好向爸爸虚心请教。爸爸看了看我包的饺子,告诉我:“你把馅儿放得太多或太少,包的时候又用力不均,所以才包得不好。不要急,熟能生巧。”

听了爸爸的话,我又重新开工了,根据爸爸的指点,我终于包出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元宝饺子。

包饺子时,爸爸还给我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相传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人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当他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时,正值冬季,看到乡亲们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了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听了爸爸的故事,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了。

这一天,我十分开心。因为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明白了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的由来,真是一举两得呀!

冬至作文1000字议论文篇10

12月22日是冬至,放学后,妈妈把我接回家,我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包饺子。

妈妈把一碗面粉倒到面盆里,再加上适量的水拌匀,然后揉到一起。和了一会,一碗面粉就变成了一个光溜溜的面球了,我也忍不住下手和了几下,妈妈看我揉个不停,就说:“好了,别揉了,盖上盖让它醒醒吧,咱们准备菜!”

妈妈拿出一个大白萝卜,把它洗个干干净净,用擦子擦成丝,我看着妈妈擦几下以后又换个面,换了几下以后像一枝削好了的铅笔。我决定试一下,结果怎么也削不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削了一下,削了四五下,就没有力气了,我拿开擦子一看,啊!这可不是丝,是末,我花了这么多功夫都白费了!妈妈说:“没有关系的,反正还要剁,只因为你的力气小才会这样!”妈妈把擦好的丝放到锅里煮一下,趁这一会妈妈把肉拿出来,我把肉放在盆里,在妈妈的指挥下,我放了三勺盐、一勺鸡精、倒了一些味达美酱油、放了一些香油,就开始用筷子搅拌,妈妈让我顺着一个方向搅,说这样拌的馅好吃。我搅匀了,妈妈也剁好了萝卜,我把肉和萝卜都放在一个盆里,就开始使劲地往一个方向搅,直到把它们搅匀了为止。搅完以后,我觉得胳膊很酸,我不得不休息一会。

把馅拌好后,又拿出来和好的面,在面板上揉,我揉呀揉,把面揉成了一条“小蛇”妈妈拿起刀子“嚓嚓嚓“把面切成小块儿,我也试了几下,呀,刀子可真沉,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条“小蛇”全都切完,我们把切成的小块儿搓成圆柱形,又把它们按成扁的,我擀皮,可是,手怎么也跟不上去,两个手不知道怎么配合,擀好了,可是是个长圆的,之后我又擀成六边形、五边形、小花边,可是就是没有圆圆的,妈妈擀的皮又薄又圆,我觉得擀皮太难了!我们把馅放进皮中间,用食指和拇指把皮提到中间捏在一起,再把两边的捏到一起,一个饺子就成了,我捏的饺子扁扁的,馅有点少;妈妈包饺子是挤的,饺子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边包妈妈一边对我说:“你知道吗?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节气之一,这一天,大家几乎都会包饺子,现在还流传一句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人管”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为大众治耳之恩。

包好饺子,我们把饺子放到锅里开始煮,妈妈说开锅以后要加三次凉水就熟了。很快,香喷喷、热乎乎的饺子就出锅了!

饺子的味道真好,自己动手做得更好吃!也可能是饿了,我吃了一大盘!真香呀!就是做完以后,觉得胳膊有点酸!挺累的!

84534